碳排放管理体系是助力企业响应国家“双碳”战略的核心工具,通过系统化机制实现对碳排放的全面监测、核算、管理及持续改进。基于PDCA循环(计划、执行、检查、调整),覆盖组织层面碳排放、产品碳足迹、供应链协同三大维度,支持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降碳。
核心目标:实现碳排放总量及强度的“双控”考核、碳资产增值与合规管理。
适用场景:适用于控排企业(履约管理)与非控排企业(ESG责任管理)。
1. 风险管控:满足政府碳排放双控政策要求,预警超标风险,避免高额罚款。
2. 效率提升:自动化数据采集与分析,缩短碳核算周期50%以上,降低人工误差。
3. 资产增值:量化碳配额、CCER等资产价值,优化碳交易决策,提升收益。
4. 市场竞争力:通过碳标签、ESG报告增强品牌公信力,应对国际贸易碳壁垒。
5. 可持续转型:推动供应链绿色协同,引领行业标准制定,强化低碳领导力。
1. 国家标准:
l ISO 14064系列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);
l TCCAA 39-2022 《碳管理体系 要求》
l TCIECCPA002-2021《碳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》。
2. 政策合规:
l 工信部、发改委等对碳排放监测与核查的强制要求;
l 地方政府碳达峰路线图与控排企业精准管理需求等。
1. 准备阶段:
目标设定:明确碳管理范围与边界,制定总量及强度目标;团队组建:成立专项小组,配置碳排放管理员负责数据监测与核算。
2. 体系设计:
监测体系搭建:部署碳排放监测设备(如能源计量表),对接ERP/MES系统;文件架构设计:编制管理手册、程序文件、操作模板三级体系文件。
3. 实施落地:
减排措施执行:工艺优化、余热回收、可再生能源应用;供应链协同:整合供应商碳数据,推动全链条降碳。
4. 监测与改进:
定期核查:依据ISO 14064-3对碳排放数据进行第三方验证;动态调整:基于预警机制修订目标与策略,持续优化碳绩效。
周期与成果:认证周期**:3-6个月(视企业规模与复杂度),输出碳管理体系认证证书。